在硬件成本下降、技术逐步成熟与市场需求增长等因素推动下,无人车配送迎来商业化拐点,在多场景拓展中展现潜力。面对路权法规不统一、技术瓶颈、安全保障等挑战,需多方协同应对,共同推动无人车配送新发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无人驾驶技术广泛渗透至多个行业领域,其中物流行业是其应用的重要场景,无人车配送已从概念逐步走向现实。硬件成本的指数级下降、技术日益成熟以及下游市场对降本增效需求愈加迫切,多重因素推动无人车配送市场迎来商业化拐点,未来前景无限广阔。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其在物流配送领域的应用备受瞩目。目前,国内多家科技公司纷纷投身其中,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无人配送产品。据测算,已有大概数千台无人配送车在不同场景下开展运营测试与实际服务,在特定区域内积累着运营经验、验证着技术可行性。
无人驾驶车辆上的激光雷达设备
近一段时间以来,无人车配送市场发展似乎有加速的趋势。硬件成本呈指数级下降,商业模式初步跑通,形成正向循环,头部玩家加速融资扩产,使无人车的出货量大幅提升。同时,技术进一步成熟,L4级自动驾驶在复杂城市场景应对能力增强,且核心硬件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无人车配送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越来越值得期待。
1.硬件成本指数级下降
无人车配送市场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硬件成本的显著降低。以新石器X3车型为例,通过五代迭代,其成本从初代的20万元降至7万元,降幅高达65%。而九识智能最新推出的E6车型,裸车价更是低至1.98万元,较初代车型降价幅度高达91%。这种硬件成本的指数级下降,使无人车配送在经济性上具备了与传统配送方式竞争的实力。
成本的降低不仅源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供应链的优化,更得益于关键零部件(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的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例如,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下降70%,其中车载计算单元和激光雷达的成本分别下降80%和68%。这些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优化,为无人车配送的大规模商业化部署提供了可能。
小马智行第七代无人驾驶robotaxi亮相2025香港车博会
2.商业模式初步跑通
无人车配送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成熟,形成“技术降本-场景验证-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无人驾驶物流车通过去除驾驶员的人力成本,实现全天候运营(365天24小时),能够为快递快运、商超零售、医药配送等行业带来超过50%的成本节省。这种显著的降本效果,已在实际运营场景中得到广泛验证。
以九识智能为例,其无人配送车通过“低价硬件+订阅制服务”的模式,广泛覆盖快递、商超、医药等多元城配场景。九识智能的客户包括DHL、中国邮政等重要企业,截至2024年底,累计交付已超过3000台。这一商业模式的成功,不仅证明无人车配送的经济可行性,也为业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3.规模扩张条件成熟
随着商业模式的初步跑通,无人车配送市场的规模扩张条件也日益成熟。如九识智能、新石器等头部企业,在融资和产能方面实现快速扩张。九识智能已完成近3亿美元的B轮融资,2025年目标交付将达万台;新石器则建成万台级的智造工厂,并计划在2025年交付超过2万台车辆。
规模扩张不仅体现在车辆交付数量的增加,更体现在应用场景的拓展和服务区域的扩大。九识智能的服务客户目前已覆盖快递快运、生鲜商超、医药冷链、食品烘焙、汽配等多行业,在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00余座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新石器的业务则覆盖了300个城市,并拓展至东南亚、日本等13个国家。
无人车配送技术革新与场景拓展
1.技术革新推动应用深化
无人车配送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持续革新。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复杂城市场景的应对能力得到进一步验证,使得无人车能够在更多样化的环境中稳定运行。同时,端到端大模型在智驾领域的快速运用,让众多厂商摆脱了高精度地图的限制,进一步降低道路采集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技术革新使无人车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也为其在更多场景中应用提供了可能。例如,在矿区、港口等特定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中,无人驾驶专用车通过启动“工业5G+无人驾驶”新模式,可实现矿山无人化和矿山安全生产的产业升级。在港口领域,无人驾驶车辆则广泛应用于集装箱的搬运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2.场景拓展促进市场多元化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无人车配送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快递配送,到如今的生鲜商超、医药冷链、食品烘焙等多个领域,无人车配送正在重塑城市配送乃至中短途运输的商业模式。
以白犀牛为例,该公司定位于“无人驾驶服务运营商”,以软硬件+运营模式切入末端即时配送领域,其核心场景包括药品、生鲜和商超物流,并通过与顺丰物流、永辉超市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在多个城市的常态化运营。此外,白犀牛还与饿了么达成战略合作,聚焦于校园外卖配送场景,预计首期将覆盖全国100所高校。
场景的多元化拓展,不仅丰富了无人车配送的应用场景,也为其带来更多市场机遇。随着快递末端低速配送场景的跑通,无人车配送的合作模式有望逐步向生鲜、商超等其他城配领域拓展,形成更加广泛的市场覆盖。
1.零部件供应商迎来发展机遇
无人车配送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域控制器、线控底盘等关键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且已进入主流供应链的供应商,有望受益于无人驾驶车辆的放量。
以线控底盘为例,作为无人驾驶专用车移动和承载的核心关键部件,其市场需求随着无人车配送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增加。线控底盘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冗余性,确保在无人驾驶状态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具备先进设计能力和生产技术的线控底盘供应商,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2.创新应用场景拓展者前景广阔
除零部件供应商外,具备集成创新能力、能将无人驾驶技术与特定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将在无人车配送市场中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企业通过提供智能仓储、智能物流园区、末端配送机器人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可满足市场对无人化、智能化物流的需求。
例如,新石器通过构建全场景覆盖的产品矩阵,与中通、圆通等快递企业深度绑定,可为其提供从网点到驿站的无人化配送解决方案,不仅能降低快递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显著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新石器等创新应用场景拓展者,在市场中获得广泛认可和好评。
3.运营公司和服务商迎来新机遇
随着无人车配送市场扩大,运营公司和服务商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企业通过提供无人车的运营、维护、调度等服务,可为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同时,他们还通过与快递公司、商超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动无人车配送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
九识智能发布的无人驾驶物流配送车
例如,九识智能通过提供整车买断或整车租赁模式,再以软件订阅服务模式完成车辆生命周期内持续收费的方式,实现与下游客户的深度绑定。这种商业模式既为九识智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助其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1.路权和法规尚未统一
尽管无人车配送市场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但仍面临着路权和法规尚未统一等诸多挑战。目前,各地对无人车的路权管理政策差异化较大,无全国统一标准,这导致生产出的无人配送车需要不断申报获批测试牌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
为应对这一挑战,企业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合作,推动无人车路权和法规的统一。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技术瓶颈仍需突破
虽然无人车配送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技术瓶颈。例如,在复杂城市场景中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为突破技术瓶颈,企业需要加大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新松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的具身智能终端及系统
该系统和设备用于矿山巷道有轨小车无人自动驾驶领域
3.安全性保障仍需加强
无人车配送涉及道路交通安全和行人安全等问题,其安全性保障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无人车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和风险。为加强安全保障工作,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通过加强对无人车的测试和验证工作,确保其在实际运行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等合作, 共同开展无人车保险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无人车配送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随着硬件成本下降、技术日益成熟和市场需求增长,无人车配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路权和法规尚未统一、技术瓶颈仍需突破以及安全性保障需加强等挑战。为此,企业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加大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