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人还在讨论无人驾驶何时能普及的时候,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已经把它变成了每天的「移动课堂」。
在贵阳花溪大学城,一辆无人驾驶小巴不再只是交通工具——它是一间会移动的实验室、一个真实的技术战场,甚至成为连接贵州山区与厄瓜多尔、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桥梁。
这里没有枯燥的板书和虚构的案例,学生们在车辆行驶中调试传感器、处理真实路况数据、参与算法优化,甚至一起保障线路安全运行超过1.2万公里。
这所职校与本土科技企业翰凯斯的合作,不仅跑通了贵州首条智慧无人驾驶公交线,更跑出了一套产教融合的“贵州模式”。

一、一辆巴士,如何变成“移动课堂”?
无人驾驶巴士启动的提示音响起,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罗同学迅速俯身检查中控屏上的数据流。
他注意到一个激光雷达传回的数据存在微小波动——这不是课本里的模拟题,而是真实运营中突然出现的异常。
“我们得在下一个停靠点前完成诊断”,他一边说一边和同学分组排查:是否是雾天湿度影响?还是最近道路施工导致的标定偏移?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自2022年贵州首条智慧无人驾驶公交线路正式运营以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自动驾驶企业翰凯斯共同打造了一个“路上课堂”。
企业开放全链路数据,学生参与从感知调试、算法验证到运营维护的每一个环节。
目前,该线路已安全行驶超过1.2万公里,接待体验乘客超3000人次。
而背后支撑这些数据的,是一批批像罗同学这样的学生——他们不只是“学习者”,更是“共同运营者”。
二、“真刀真枪”的实训:从课堂到产业一线,没有过渡期
校企合作不是新鲜事,但多数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名额,学校输出毕业生”的传统模式。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翰凯斯的合作,却真正实现了“绑定式”融合。
2019年,双方共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把企业研发中心“搬”进校园,把课堂“延展”到路测现场。
翰凯斯的工程师带着实际研发中的问题走进教室授课;
学校的教师如向教授,则直接加入企业的技术团队,在真实场景中攻关——比如在贵州多雨多雾的山地环境中测试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在隧道中验证车路协同通信的稳定性。

学生从大二开始就直接进入项目组。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张先生,在校期间就深度参与5G车联网模块的调试,因解决了一个夜间低光照环境下感知盲区的难题,被央视报道。
毕业后他直接留在了翰凯斯,如今负责决策规划模块的开发。
“我们没有‘从学习到工作’的切换期,因为学习本身就是在工作。”他说。
五年来,像张先生这样从该合作项目中走向一线的技术人才超过5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新生力量。
三、破解产业难题:产学研用闭环是这样打通的
产教融合如果只停留在“教学”,那么它仍只是一个教育命题;但当它切入研发和产业环节,价值就完全不一样。
贵州多山地、多雨雾的气候,曾一直是自动驾驶落地的难点。
却也正因为如此,贵州交职院与翰凯斯的合作反而啃下了许多“硬骨头”:
联合承担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突破复杂环境下车路协同的技术瓶颈;
开发的多源感知融合系统,成功应对了局部浓雾、急弯坡道等特殊场景,该项目成果已被应用于贵阳、遵义等地的智慧公交试点;
推出的5G无人驾驶先导项目,成为西部山区首例成功运营的案例,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落地方案。
这些成果不是Paper上的理论,而是真正在路上跑出来的。
过程中,学生撰写的数据分析报告甚至直接反馈给企业的技术团队,成为优化算法的依据。
“我们不是在模拟问题,我们是在解决问题。”向教授说。
四、从贵州到世界:无人驾驶的“贵州模式”正在出海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起源于中国西南山区的合作项目,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
通过翰凯斯的全球合作网络,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与厄瓜多尔、泰国等多所院校建立联系,共建国际产学研协同平台。
2024年,30名来自厄瓜多尔萨莱理工大学的学生来到贵州,在这条无人驾驶线上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实训。

下一步,双方计划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贵匠工坊”,把贵州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教育实践和技术标准输出海外。
“没人想到贵州的职业院校竟能在自动驾驶的教育模式上走在国际前列,”一位来自厄瓜多尔的学员感叹,“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整套如何把技术、人才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的方法。”
五、产教融合的终极目标:不是学生找工作,而是工作找学生
2024年,这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学校更借此推动专业升格为职业本科,计划与翰凯斯合办品牌班,聚焦车联网、高精地图、云端调度等前沿方向。
但比这些荣誉更实在的是人才培养机制的根本变化:
学生大二就已接触企业真实项目,技术能力与行业需求零时差接轨;
企业降低了研发与用人成本,翰凯斯技术总监表示:“这些学生来了就能用,甚至比部分资深工程师更了解实际路测中的细节问题”;
区域产业因此受益——贵州正在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加速,而人才不再是被“引进”的,而是自己“长”出来的。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
在这辆神奇的翰凯斯无人驾驶巴士上,我们看到了产教融合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还推动了科研创新和国际合作。
当无人驾驶巴士在花溪大学城缓缓靠站,它搭载的早已不只是乘客,还有一批真正“从路上成长起来”的年轻工匠——他们不需要被安排未来,因为他们正在亲手编写未来。
亲!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