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756-518
欢迎拨打垂询热线!
公众号:china1umv
欢迎来到1号无人车网!聚焦无人驾驶物流技术与服务!
关注我们:
MORE+
推荐品牌
蚂蚁侠  云乐智能  一清创新  新石器无人车  中惠创智无线充电  沃美诺安全触边  易迦智车  行深智能  煜禾森  驭势科技  任吾行  九识智能  文远知行  易成创新  
新闻详情    NEWS
中国自动驾驶重卡暗渡陈仓:6000万公里路测背后,一场“特种部队”式的奇袭!中美两条技术路线的分岔口
来源:无人车来也 | 作者:无人车来也 | 发布时间: 今天 | 195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美国还在为特斯拉FSD能否识别校车争吵时,中国自动驾驶重卡已经悄悄运了上亿吨煤炭、跑了6000万公里测试、甚至自己通关了中越边境。
  当美国还在为特斯拉FSD能否识别校车争吵时,中国自动驾驶重卡已经悄悄运了上亿吨煤炭、跑了6000万公里测试、甚至自己通关了中越边境。

  更魔幻的是,这些重卡的方向盘后面真的没人——不是实验室demo,是日均2000车次的真实物流。

  这场逆袭的底层逻辑,是一个由制度划出安全底线、技术主攻封闭场景、资本搭建生态的“三角进攻”战术。

  而它的战果是:中国自动驾驶商用车的落地速度,比乘用车快了整整一个时代。

一、制度筑基:给狂奔的野马套上缰绳

  2025年9月工信部那份《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读起来像一本“自动驾驶防忽悠指南”。

  它干的最狠的一件事,是把“高阶智驾”“零接管”这些营销话术,按进了技术的现实框架里。

  某新势力车企曾宣传“高速可放手”,结果测试中系统对静止路障的识别率只有30%。

  新标准直接规定:任何辅助驾驶系统必须能识别≥95%的障碍物类型,且误报率需低于0.1%。这相当于要求一个刚拿驾照的新手,瞬间变成有10年驾龄的老司机。

  更绝的是“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车辆出厂到报废,车企得持续监控系统表现。

  比如某车型AEB功能在-20℃环境性能衰减超过20%,就必须通过OTA打补丁或召回。

  这套制度逼得车企们纷纷成立“自动驾驶安全委员会”,职位高到直接向CEO汇报。

  标准化带来的隐形红利是成本屠杀。

  三一重工智能研究院算过一笔账:由于接口标准统一,激光雷达与控制器的适配成本从每套3000元降到800元。

  这正是中国特色的监管智慧:用标准为产业铺路,而不是用禁令为创新设障。

二、技术突围:为什么重卡比乘用车先“无人化”?

  京津冀6000万公里测试数据里,藏着一个反常识的真相:在鄂尔多斯煤矿坑道里跑的重卡,比北京五环跑的乘用车更早实现了L4。

  原因在于三个降维打击:

  1、场景简单到作弊

  卡尔动力的矿卡每天沿着同一条8公里路线往返200趟,连哪个弯道有暗冰都录入了高精地图。

  这种确定性让算法只需要专注攻克10个关键风险点(比如交叉路口盲区),而不像城市NOA要应对无穷无尽的加塞车、外卖电动车。

  2、商业模式算得清账

  矿区司机年薪18万还难招人,而一辆L4重卡改造成本摊薄到每月不到2万。

  天津港更狠:无人集卡24小时连轴转,把集装箱周转时间从45分钟压到20分钟,一年多赚的码头作业费够买20辆车。

  这种ROI清晰到让物流老板们抢着当小白鼠。

  3、政策开口子

  宁波舟山港划出专用无人驾驶区,交通部特批测试车可豁免部分法规(比如取消驾驶室后视镜)。

  这种“特区模式”让技术迭代速度提升3倍——毕竟在封闭区域撞了堆集装箱,比在闹市区撞到人容易收场得多。

  最典型的案例是陕汽X5000E跨境重卡:这辆车今年夏天完成中越边境无人驾驶测试时,系统甚至要处理两国交通标志差异、边检站排队策略等魔幻需求。

  但当它成功把一车荔枝运到河内时,意味着自动驾驶开始啃跨境物流这块硬骨头。

三、资本赋能:从“撒钱赌技术”到“织网建生态”

  主线科技数亿元融资的背后,是资本对自动驾驶投资逻辑的彻底重构:

  早期投资人赌的是“技术独角兽”,现在他们更爱“生态操盘手”。

  比如顺义基金投主线科技时,捆绑了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的路测权益;榆煤基金要求被投企业优先在陕西煤矿场景落地。

  这种带资源的钱,比纯财务投资凶猛十倍。

  更聪明的玩法是“三角恋式”合作:

  主机厂(如陕汽)出车壳和产线

  算法公司(如卡尔动力)出大脑

  物流方(如天津港、鄂尔多斯煤矿)出场景和订单

  这种铁三角分账模式,让自动驾驶公司从烧钱黑洞变成有现金流的生意。

  卡尔动力在鄂尔多斯运营的300辆矿卡,每车每公里收费1.2元,2024年H1营收已破亿。虽然还不够覆盖研发成本,但至少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

四、全球对比:中美两条技术路线的分岔口

  把Bot Auto在休斯顿的无人运输测试,与主线科技在天津港的运营放一起看,会发现有趣的东西方差异:

  美国信机器:侯晓迪的新公司坚持纯无人方案,测试车连安全员座位都拆了。这种极客精神背后,是北美物流业人力成本高达中国的2.5倍,逼得他们必须追求彻底无人化。

  中国信混合:天津港的无人集卡依然配安全员,但90%时间在监控室喝茶。这种“人机协同”看似保守,却解决了政策合规和公众接受度问题——毕竟让码头工会接受完全无人化,比技术突破还难。

  更深刻的差异在技术路径:

  美国公司狂卷AI大模型,指望算法自己悟出驾驶常识

  中国玩家死磕车路协同,用5G路侧设备给车装“外挂”

  比如京津塘高速的智慧路灯,能直接把前方3公里路况推送给卡车,这比单车智能提前5秒预知风险。

  虽然建设成本高,但一旦规模化就形成护城河。

五、暗战与隐患:黎明前的致命十分钟

  行业狂欢时,一线工程师却在担心三个幽灵:

  1、数据割据

  京津冀测试数据被各家当成商业秘密,导致同样的坑被重复踩。

  某公司测试车在八达岭高速连续3次误判隧道阴影,后来才发现同行早有了解决方案,但数据不共享。

  2、人才内耗

  算法工程师年薪被炒到百万,但30%时间在写PPT汇报。

  更荒诞的是,两家公司在同一条高速路测时,会派员工互相偷拍对方传感器布局。

  3、政策波动

  某港口原定开放的无人驾驶区,因一起无关的乘用车事故被叫停半年。

  这种“一刀切”风险让投资人不敢下重注。

六、未来图景:2027年的物流世界什么样?

  按当前速度推演,3年后我们将看到:

  1、千线网络

  全国超过1000条干线物流线实现编队自动驾驶,头车配安全员,后车完全无人,油耗降低15%

  2、港口革命

  前十大港口90%内集卡无人化,码头成本下降40%,上海洋山港甚至出现“黑灯码头”(完全无人作业)

  3、 跨境破壁

  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跨境干线部分路段开放自动驾驶,海关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无人通关”

  4、但最大的变革可能在场外

  当自动驾驶重卡把物流成本砍掉三分之一,你买的每件商品都会便宜10%——这比任何技术炫技都更震撼普通人。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中国自动驾驶重卡的故事最颠覆之处在于:当乘用车还在为能不能放手吵架时,重卡已经用最土味的场景、最务实的模式,跑通了未来十年的物流图景——真正的技术变革,往往发生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亲!你说呢?


产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