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道上,人们时常会看见一辆黄色的无人电力巡检车。它缓慢行驶在路上,到达指定地点停稳后,车顶“天窗”缓缓打开,一架无人机迅速升起,进入“空中侦察”状态。
  这不是科幻,而是全国首套移动基地加空中侦察兵电力巡检系统的作业场景。它将“地上跑的无人车”和“天上飞的无人机”组合在一起,给电力巡检装上了“闪电腿”和智能“千里眼”,实现了巡检效率和缺陷识别能力的双跃升。
  这套系统由湖北武汉供电公司研发,目前已正式在武汉投运。
  很多电力线路分布在城市小巷、乡村田野乃至山岭湖泊。有些地方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相较于无人机、车巡检,人工巡检在效率与安全性上不占优势。
  首先是速度慢。在有些区域,人员和装备难以快速到达。
  其次是安全风险高。在高空、高电压环境下,人工巡检存在安全风险。
  最后是数据管理难。巡检数据靠人工录入、分析,不仅过程烦琐、易出错,而且不便于长期保存。
  如何告别这些传统巡检工作中的痛点?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武汉供电公司按照“无人车+无人机”的思路,研发出了“无人车机”协同电力巡检系统,让电力巡检告别了“靠脚走、凭眼瞅、用手记”的老法子。
  武汉市经开区(汉南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易成介绍说:“传统人工巡检每日约覆盖80基电杆,而依托‘无人车机’协同电力巡检系统,日巡检能力可跃升至200基,效率提升2.5倍。AI识别系统每日可处理1050~1350张图像,效率较纯人工提升约7倍。”
  无人车、无人机、人工智能分别在“无人车机”协同电力巡检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打造了“移动航母+空中医生+智慧大脑”的全自动作业模式。
  无人车作为无人机的移动搭载平台,可自主规划路线,行驶至指定任务区域。它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无人机的起降平台和能量补给站,能让无人机直接快速上岗。无人车既能用于日常巡检,又能在故障发生时带上无人机直奔现场。
  无人机搭载高清红外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可以沿着预设航线给电力线路做全面“体检”,多维度采集线路和设备数据,并通过5G专网将各项“体检指标”实时回传至指挥终端。
  无人机自主起飞,按照任务指令多方位拍摄巡检细节照片。
  数据传回来后,AI作为整套系统的“智慧大脑”,会智能识别线路缺陷,通过比对缺陷库快速判断线路状态,生成“体检报告”和设备的“健康档案”,为运维决策递上精准“情报”。
  有人会问:平时无人机巡检经常见,但为啥还要给无人机加个无人车?和固定的无人机机巢比,它又好在哪?咱们用事实说话。
  受电池容量限制,无人机续航能力有限,“飞不远”是普通无人机巡检中常见的问题。想要让无人机续航,就得人工找地方让它降落、充电。当无人机配上无人车,优势立刻凸显:
  无人车开一段,无人机飞一段,作业半径大幅扩展,覆盖线路长度更长。点击此处了解无人机“蛙跳”巡检:什么是无人机“蛙跳”巡检?
  无人机巡视跨越河流的线路,无人车自主驶往线路终点,等候接收无人机。
  从任务下发、车辆出发,到无人机起降、巡检、回传数据,再到返回充电,全程无人化,不用人工盯守。
  指令一接收,无人车就能迅速响应,自动载着无人机快速前往指定地点开展巡检工作,“车接车送”,效率极高。
  无人机固定机巢需要提前选址,还要建设机巢基座、供电和通信设施。如果巡检范围广,就得建多个机巢,成本较高。
  如果采用“无人车机”协同电力巡检系统,不仅性价比高,一辆无人车就能移动服务一大片区域,可节省大笔机巢建设和维护成本,而且能灵活应对各种巡检任务,动态调整巡检路线,只要能通车,“无人车机”就能“使命必达”。
  目前,“无人车机”协同电力巡检系统已在“中国车谷”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片区开展示范应用。未来,这项技术还将在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智能巡检方案,为推动配电网数字化转型、提升电网运维智能化水平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