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756-518
欢迎拨打垂询热线!
公众号:china1umv
欢迎来到1号无人车网!聚焦无人驾驶物流技术与服务!
关注我们:
MORE+
推荐品牌
蚂蚁侠  云乐智能  一清创新  新石器无人车  中惠创智无线充电  沃美诺安全触边  易迦智车  行深智能  煜禾森  驭势科技  任吾行  九识智能  文远知行  易成创新  
新闻详情    NEWS
无人驾驶1700万单,全球第一!百度萝卜快跑周订单破25万,追平谷歌Waymo!中美自动驾驶暗战进入白热化
来源:无人车来也 | 作者:无人车来也 | 发布时间: 今天 | 218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动驾驶领域的中美竞赛迎来了标志性时刻。

  自动驾驶领域的中美竞赛迎来了标志性时刻。

  百度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Apollo Go无人驾驶已接收1700万订单;每周全无人驾驶出行订单已突破25万单,与美国领军企业Waymo在今年4月底公布的周付费出行量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

  这场看似简单的数字追平,背后是中国企业在自动驾驶商业化道路上长达数年的艰辛追赶。

  从实验室技术到规模化运营,从限定区域测试到全场景商用,百度和Waymo各自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订单追平背后的商业化加速度

  百度Apollo Go的25万周订单里程碑,并非一蹴而就。

  根据CNBC对百度截至6月30日季度数据的计算,当时平均每周约17万单。这意味着在短短几个月内,百度将周订单量提升了近5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百度持续扩大的运营版图。

  Apollo Go不仅在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开展业务,还将触角延伸至香港、迪拜、阿布扎比和瑞士,形成了全球化布局的雏形。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累计数据:

  截至目前,Apollo Go已接收1700万单订单,车辆累计行驶2.4亿公里,完成了1.4亿单无人驾驶出行。

  这些数字勾勒出百度自动驾驶业务的庞大轮廓。

  对比Waymo,这家美国自动驾驶领头羊在2025年6月9日宣布其自动驾驶服务累计完成1100万次行程里程碑。

  Waymo主要在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等地运营,并在奥斯汀和亚特兰大与优步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运营策略差异。

  Waymo坚持“安全至上”的理念,其联合首席执行官Tekedra Mawakana明确表示:“安全是底线,盈利是目标,但不会牺牲前者。”

  这种谨慎态度使得Waymo至今未公布盈利时间表。

  相比之下,百度则展现出更强的商业化紧迫感。该公司此前宣布计划在2025年底实现盈亏平衡,2026年盈利。

二、技术路线分野:激光雷达与大模型的对决

  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百度和Waymo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各具特色。

1、Waymo倚重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多元感知方案。

  其改装的Jaguar i-Pace车队配备5颗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300米,精度达厘米级。

  这套系统在安全性上表现出色,但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单颗激光雷达价格超过1万美元。

  2024年,Waymo在旧金山推出“远程协助中心”,当车辆遇到极端场景时,人类操作员可在10秒内接管。

  这一系统曾成功避免一起因儿童突然冲入车道引发的事故,证明了其安全价值。

  然而,激光雷达方案也存在局限性。

  2025年第一季度,Waymo车辆在凤凰城因沙尘暴导致传感器故障,被迫暂停服务48小时,暴露了其在极端天气下的适应性问题。

2、百度则选择了AI大模型+前装量产的技术路线。

  其第七代无人车搭载Apollo ADFM大模型,续航里程提升至600公里,成本较上一代下降30%。

  在迪拜,萝卜快跑与当地交通局合作,用大模型模拟沙漠公路的极端天气,将车辆故障率降低至0.03%。

  百度的“上下车动态身份认证”功能,通过人脸识别+手机验证,解决了无人车“乘客身份确认”的行业难题。

  不过,大模型的“黑箱”特性也带来了一些挑战。2024年,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中,大模型的决策逻辑被质疑“过于保守”,让一些乘客觉得虽然安全但是有些不够洒脱。

三、商业化突围:从 “烧钱” 到 “造血” 的生死战

  自动驾驶出租车曾被视为 “烧钱无底洞”,但现在,百度和 Waymo 都在努力从 “烧钱” 转向 “造血”,只不过路径差异明显。

1、Waymo 的商业化更注重 “长期价值”。

  它没有急于追求盈利,而是先把安全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比如在旧金山,Waymo 会针对不同区域的路况进行精细化训练,甚至能识别当地特有的 “共享单车乱停放” 场景;

  与星巴克合作推出的 “车内咖啡配送” 服务,虽然因加州法案限制暂时推迟,但也展现出它想把无人车变成 “移动生活空间” 的野心 —— 未来,乘客或许能在车里办公、购物、娱乐。

  不过,这种 “慢节奏” 也让 Waymo 面临压力,毕竟 Alphabet 的股东们更关心何时能看到回报。

2、百度则更擅长 “快速试错、快速变现”。

  除了常规的打车服务,百度还把 Apollo Go 的技术能力对外输出:

  给传统车企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与城市交通部门合作优化信号灯配时 —— 在北京亦庄,百度通过接入 Apollo Go 的实时路况数据,帮助该区域拥堵指数下降 15%。

  更激进的是,百度计划在 2026 年推出 “AI 城市管家”,把无人驾驶与智能安防、环境监测结合起来,从 “出行服务” 延伸到 “城市运营”。

  这种 “技术复用” 的模式,让百度能更快收回成本,也为商业化开辟了更多可能性。

3、从市场拓展来看,两者都在加速全球化,但策略不同。

  Waymo 主要聚焦欧美成熟市场,靠品牌口碑慢慢渗透;

  百度则选择 “先难后易”,先进入迪拜、阿布扎比等对新技术接受度高的地区,再反过来积累经验拓展欧美市场。

  在迪拜,百度 Apollo Go 通过本地化适配,不仅能应对沙漠高温,还支持阿拉伯语交互,上线半年就拿下当地 20% 的网约车市场份额。

四、未来之战:不止是订单,更是生态的较量

  当百度和 Waymo 的每周订单量站在同一水平线,这场竞争的核心已经从 “谁的订单多” 变成 “谁能构建更强大的生态”。

  因为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终极价值,绝不止是替代人类司机,而是重构整个交通乃至城市生态。

1、Waymo 背靠 Alphabet,正在整合谷歌地图、谷歌云的资源:

  用户用谷歌地图打车时,会优先推荐 Waymo;

  Waymo 的行驶数据,又能反过来优化谷歌地图的路况预测;

  谷歌云则为 Waymo 提供算力支持,降低模型训练成本。

  这种 “生态协同” 让 Waymo 能把出行服务与用户的日常生活深度绑定,但也面临监管压力 —— 欧盟近期正在审查 Waymo 与谷歌地图的捆绑行为,担心其形成垄断。

2、百度的生态布局则更 “接地气”。

  它把 Apollo Go 的技术开放给国内车企,比如与北汽极狐合作开发了阿尔法S和阿尔法T系列车型;

  同时,百度智能云还为物流、环卫等行业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让无人车从 “载客” 延伸到 “载货”“作业”。

  在北京,百度甚至把无人车与社区团购结合,用户下单后,无人车能直接把生鲜送到小区门口,实现 “最后 100 米” 的闭环。

3、这场中美自动驾驶暗战,没有绝对的赢家,因为最终受益的会是整个社会。

  当百度的无人车能在武汉的老巷子里灵活穿行,当 Waymo 的车辆能在旧金山的暴雨中安全行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出行方式的革命。

  或许用不了多久,“招手拦车” 会成为历史,“手机下单、无人接送” 会变成日常,而百度和 Waymo 的较量,也会在推动这场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接下来,百度将在 11 月 13 日举行年度科技大会,11 月 18 日发布季度财报,或许会公布更多关于 Apollo Go 的新计划;

  Waymo 虽然没透露最新动态,但业内猜测它可能会在年底前拓展新的美国城市。这场横跨太平洋的 “无人竞速赛”,只会越来越精彩。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自动驾驶的中美竞赛进入新阶段,百度的订单追平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特斯拉Cybercab以21万元的制造成本加入战局,以及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中国创业公司的快速成长,这个赛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当百度无人车能识别全球各种方言的“靠边停”,而Waymo学会在暴雨中接送醉汉时,消费者将成为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