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756-518
欢迎拨打垂询热线!
公众号:china1umv
欢迎来到1号无人车网!聚焦无人驾驶物流技术与服务!
关注我们:
MORE+
推荐品牌
蚂蚁侠  云乐智能  一清创新  新石器无人车  中惠创智无线充电  沃美诺安全触边  易迦智车  行深智能  煜禾森  驭势科技  任吾行  九识智能  文远知行  易成创新  
新闻详情    NEWS
高德牵手小鹏?小马文远二次上市,万亿Robotaxi赛道提速!| 智车星球
来源:智车星球 | 作者:智车星球 | 发布时间: 今天 | 209 次浏览 | 分享到:
 Robotaxi赛道再次变得火热,而和前几次的泡沫不同,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商业化。



  Robotaxi赛道再次变得火热,而和前几次的泡沫不同,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商业化。

  刚刚,高德官宣了入局Robotaxi的计划,将与一家主机厂展开深度合作;与此同时,小鹏汽车发布首款Robotaxi预热海报。

  结合两边的海报来看,大概率高德合作的主机厂就是小鹏汽车,明天小鹏科技日就能正式揭晓。

  小鹏方面信息显示,这款车型采用前装量产方案,支持L4级自动驾驶,预计2026年量产,并将在部分城市开启Robotaxi试点运营。

  不只是高德,从华为到一众车企,L4和Robotaxi都在他们的战略规划上,还有多个重磅玩家也在加速布局。

  10月,滴滴自动驾驶对外宣布,旗下全无人驾驶网约车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和广汽埃安合作的L4车型将于今年底量产交付,公司目标在2026年底前将在多个区域推出体验接近有人驾驶的Robotaxi服务,且实现覆盖车辆硬件、运维、保险等成本的商业化目标。

  9月,哈罗出行、宁德时代与蚂蚁集团三方联合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前装量产Robotaxi,Hello Robot 1,并在湖南株洲启动试点,投入200辆车,计划2026年实现万辆级部署。

  5月,京东被曝出注册“JoyRobotaxi”商标,而且加大了在无人物流、无人驾驶领域的投入,让人不免臆测在某个时间点会进军Robotaxi。

  一边是更多重磅玩家带着资源和资金大举进入,另一边,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竞相筹备港股二次上市,享道出行也向港股递表。

  Robotaxi赛道再次变得火热,而和前几次的泡沫不同,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商业化。

 窗口已开,巨头下场

  一样的热度,不一样的评判标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务实派”巨头开始陆续下场?

  他们看清了几组现实变量:单车成本下降、政策法规松动、运营效率突破,规模效应和毛利率开始呈现。

  过去两年,Robotaxi赛道最大的变化,是“落地条件”的集体松动。

  第一,政策与成本两端同时松绑。

  2024 年起,多座城市开始放宽 Robotaxi 的试点范围与运营时段。深圳率先行动,向部分企业发放“全市范围”无人驾驶商业运营许可。

  萝卜快跑是这一波政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在武汉、重庆率先跑通全无人、全开放运营区的模型。截至近期公开报道,其全球全无人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 1.4 亿公里。

  与政策同步松动的,是硬件成本的断崖式下探。

  激光雷达、算力平台和域控芯片的成本已显著下降,小马智行招股书披露,其第七代平台 BOM 成本较上一代降低约 70%,市场分析预计其整车成本有望降至 20 万元/辆。

  硬件的平价化,让“造一台能赚钱的Robotaxi”有了可能。

  第二,工程闭环能力大幅提升。

  最近两年,以BEV+Transformer为代表的新一代模型,让城市间的迁移从“半年起步”变成“月级”甚至“周级”。

  例如,文远知行在招股书中披露,其“ WeRide One”平台已在超30个国家开展多场景部署,公司体系设计支持模块化和数据复用,从而为不同城市提供快速扩张能力。

  小马智行的工程化能力也在加速释放。其第七代系统实现了多模块标准化与成本闭环,城市间的 OTA 迁移周期缩短至数周级。

  这种工程化和交付能力,和算法领先一样重要。

  第三,资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

  在高利率周期下,“故事估值”失效,现金流和盈利模型重新成为估值锚点。

  美债十年期收益率维持在 4% 以上,资本市场开始要求 Robotaxi 对齐现金流。

  小马与文远分别以72亿美元和34亿美元估值推进上市,背后靠的不是遥远的L4,而是逐步验证的商业化数据。

  文远知行 2024 年毛利率升至 18.2%,小马智行约 15.2%,两家公司的毛利率均已由负转正。

  “Robotaxi 能不能赚钱”这道题,终于看见了曙光。

 市场打开,从国内验证到全球扩张

  更重要的是,Robotaxi不再只是“展馆体验项目”,而是正在成为城市日常出行的交通方式之一。

  萝卜快跑注册用户已超过600万人,累计全无人订单突破1400万单。武汉、深圳、株洲等地的运营数据显示,日均订单量持续增长,Robotaxi已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通勤场景。

  文远在招股书中披露,其2024年订单量已突破400万单。公司介绍,其中75%来自日常通勤场景,用户复购率超过30%。

  而视野更大的玩家,已经把算盘打到了海外。

  国内市场虽大,但出行单价普遍偏低,单车盈亏依然依赖规模与政策。相比之下,中东等高价市场的政策友好度与支付能力,正成为Robotaxi新的盈利锚点。

  百度萝卜快跑率先出海,与迪拜道路交通局(RTA)达成合作,计划到2030年在当地部署超过1000辆无人车。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也紧随其后。前者已在中东、欧洲和东南亚多地布局,与Uber、Grab等平台合作,在阿布扎比、迪拜、新加坡等地落地服务,并计划未来五年,在中美以外新增15座国际城市部署;

  后者则与Uber、Stellantis集团及多国交通运营商合作,在迪拜、卡塔尔、新加坡、卢森堡等地推进本地化测试。

  迪拜官方出租车与网约车价格标准,当地网约车均价约每公里1.8美元,是中国一线城市的三倍,这意味着Robotaxi的利润模型在海外有更高天花板。

  技术不再是唯一的护城河和高门槛,经济账也看见了跑通的曙光,这也是为什么,哈啰、高德这种掌握出行入口的公司,选择在此刻大举进军。

 商业化的边界

  Robotaxi的商业化,更像一场“规模”与“现金流”的拉锯战。开得快,可能烧得更凶,慢一点,反而能活得久。

  截至2025年,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已开放不同范围的无人化付费运营。深圳甚至发放了全市级全无人许可,城市政策逐步放宽,开始接纳Robotaxi作为“正式玩家”。

  根据百度2025年Q2财报,萝卜快跑在武汉季度全无人订单超220万单,累计服务超1400万单,订单密度接近网约车主城区水平。

  文远知行已在广州实现无安全员车队毛利率转正,小马智行则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完成单车成本的工程化控制,并在全无人测试区持续推进商业化落地。

  Robotaxi还未完全跑通模型,却第一次有了算得清的账本。真正的盈亏平衡点,核心不在城市数量,而在车辆规模、运营时长和运营效率。

  根据萝卜快跑和文远披露数据,当前Robotaxi车队的日均运营时长约为8小时。多家券商与咨询机构测算显示,若车辆平均每日运行超过10小时,同时车队规模超过500辆、日均订单量突破5000单,才可能进入正现金流区间。

  据东方证券与罗兰贝格模型测算,以武汉等城市为例,Robotaxi单车月营收约2万元、运维成本约1.6万元。扣除车辆折旧、保险等固定支出后,亏损率约在20%以内,已逼近盈亏平衡线。

  如果说10年前,Robotaxi是自动驾驶最浪漫的想象,那么现在,它终于成了一门将要算得清账的生意。

  量产车辅助驾驶的应用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迭代、成本下降、数据积累和用户认知,算法和数据都已经不再高不可攀。

  按照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的说法,“2026年,将是自动驾驶走进人们生活的元年”。

  从各家的量产节点和投入节奏看,2026年Robotaxi将会在全球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扩张。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更多玩家和资本加入,更多Robotaxi车辆上线,运营效率、工程化能力、交付能力的进一步积累,Robotaxi将真正开始商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