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欢迎来到1号无人车网!聚焦无人驾驶物流技术与服务!
0319-7596975
欢迎拨打垂询热线!
公众号:china1umv
行业动态 /news
MORE+
产品分类
无人物流配送车
行 业 活 动
工业扫地机器人
新闻详情    NEWS
于万:我们是否低估了环卫无人驾驶的商业化量产难度?
来源:于万 | 作者:于万 | 发布时间: 583天前 | 104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5年以来,“无人驾驶”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类大大小小的自动驾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果在网络上翻一翻之前的报道,你会发现那时许多人一度认为2020年将进入一个无人驾驶车辆的量产时代。

2015年以来,“无人驾驶”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类大大小小的自动驾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果在网络上翻一翻之前的报道,你会发现那时许多人一度认为2020年将进入一个无人驾驶车辆的量产时代。

图源:百度搜索截图

然而,今年是2022年,我们走在街上,只有在很少的一部分路段才能看到几辆还离不开安全员的Robotaxi。就连作为被业界公认“比较容易实现无人驾驶商业化规模量产”的环卫无人驾驶行业场景,也只有在一些封闭或者半封闭场景中才能瞥见几辆仍然没有去掉座舱、仍然离不开安全员的无人驾驶扫路车在运行。

看起来似乎,我们曾经都低估了无人驾驶商业化量产的难度。下面,我们以环卫无人驾驶为例做个简单的剖析。

环卫无人驾驶商业化量产到底难在哪?

难度一:客户需求难以标准化

无人驾驶环卫车辆,有诸多的应用场景,如公园、学校、工厂等等。在车辆落地交付之后,往往紧随而来的是客户更加定制化的功能需求。

以工厂为例,许多工厂有比较大的室内面积和室外面积,不同的区域对清扫的模式、频率、时段等等的需求都不一样。有些区域经常使用,但有些区域并不常用,因此除了常规的贴边清扫和全覆盖清扫之外,一些使用频率更多的场景,工厂客户还会有特殊的定点清扫、跟随清扫需求。

除了以上需求外,根据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实际场景,工厂客户也会在产品的操作模式、人机交互、数据管理方式等等方面,提出更加定制化的需求。

这样的情况,在更大的场景中则会有更加复杂的需求。

以市政环卫为例,市政环卫需要覆盖整个城市路面:主干道、次干道、辅道、人行道等等区域。这些场景的差异非常大,往往需要不同型号、尺寸的车辆来覆盖。

不同情况下环卫作业的功能需求也颇多,如清扫、洗地、雾炮、垃圾收集和转运等等需求。而这里的每一项都可能涉及用户的定制化需求,或者针对特殊场景的开发需求。

因此,可以说,定制化的服务需求,往往会给需要统一、批量、标准化的车辆量产形成一定的困扰。

难度二:车辆运维难

在环卫行业,一辆无人驾驶扫路车的预期寿命大约在6-8年。然而,在这6-8年的时间里,车辆往往会因为各类人为/自然/意外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软件或硬件上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车辆的运维。

而无人驾驶环卫公司卖出的车辆,通常是遍布天南地北的。要在量产之后,解决多地的车辆运维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运维网络,对于无人驾驶环卫公司来说,在人员调配合理化、组织结构合理化、公司连锁规模化上,都将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许多无人驾驶环卫公司,并非不能,而是“不敢”大规模量产。

难度三:路权仍有障碍

路权,是无人驾驶公司商业化的兵家必争之地,没有路权,就难以收集足够的实测数据,优化车辆和自动驾驶系统。更难以实现商业化的最终落地。

但是道路的情况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恶劣的天气、不受人控制的动物等突发的情况下,一旦车辆没能避开,都可能埋下各种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国在开放路权上,可以说是非常小心谨慎。

无人驾驶作为新兴事物,它的发展仍面临着车辆保险制度不完善、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认定规则不明、相关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缺乏监管等诸多问题。尽管无人环卫车比起无人出租车或者无人货运车,在安全法规上的阻碍相对较小,但是路权问题,仍然是批量应用的阻碍之一。

难度四:成本

想要量产无人车,首先,要能够有量产订单。以环卫行业为例,无论是政府还是环卫企业,购进一辆能够解决环卫工人不足问题的无人驾驶扫地车,最先考虑的除了是否能扫干净地外,便是购入车辆并运维的成本能否低于使用人工需支出的成本。

因此,在保证车辆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成为了能够达成环卫无人驾驶车辆量产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如何降低成本还能够比同行的车辆性价比更高,则成为了量产路上的一大难点。

难度五:疫情影响

2019年末疫情爆发,人们被迫居家隔离,此后的三年里,时不时就会有部分区域,疫情反弹,反复封控。许多的造车厂商,往往因为部分工厂处于封控区域,就仅差那么一个零件无法生产,整辆车就无法生产出来。除此之外,各家公司间歇性停工,也让很多谈到一半的合作项目也随之停滞,最后不了了之。

这些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给还处于非常初期阶段的环卫无人驾驶车辆商业化量产造成了不小的阻碍,拖慢了整个领域的商业化进程。

所以,商业化“无望”了?

看了这么多难处,近期无人驾驶环卫车辆的商业化是否根本无望呢?

当然不是。

以于万智驾①为例:

客户需求的定制化,促成了环卫无人驾驶公司定制化解决方案业务的诞生,在摸索商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于万不断优化企业人效,用更高效的流程制定定制化方案。另外,于万也在加强技术研究,用更强的技术去覆盖更多的差异化领域,来简化人员的工作。

面对车辆运维的难题,于万积极搭建完备的售后网络。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和客户反馈不断优化运维人员配备,从技术上优化各种方案,合理安排市场开拓的范围,降低运维的难度。

疫情虽然暂时性地打断了环卫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进程,但是它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了人类需要在一些场景中用更多的环卫无人驾驶机器取代人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也推动了环卫无人化的发展。

在路权方面,我国的各项法规政策正在不断地补齐。2021年10月,于万作为无人环卫赛道头部企业参与了我国第一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低速无人车城市商业运营安全管理规范》的制定与发布。开放路权或将只是时间问题。

在降低成本方面,于万于2021年建立工厂,自研底盘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于万用采取更合理地选择传感器方案,自研一些关键硬件,进一步压缩成本。用强大的算法能力降低对硬件性能的需求,并且把算力资源“吃干榨净”。

在保证车辆性能的同时,于万的无人驾驶扫路车Clear1号以39万每辆的超高性价比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不到40w的价格,意味着在1-1.5年左右的时间里能便可让购买车辆的客户回本。

商业化的黎明

尽管环卫无人驾驶的商业化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与卡车无人驾驶、乘用车无人驾驶等领域相比,环卫无人驾驶还是有不小的率先实现商业化的优势:

1、不超过25码的超低速,使环卫无人驾驶商业化量产的安全要求更容易实现。

2、人口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年轻人不愿做环卫工作,使得环卫工人的人力缺口越来越大,需要环卫无人驾驶。

3、政策方面,近年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加入了推动无人驾驶发展、打造智慧城市/示范区的行列,各项智能网联政策逐步开始完善,低速无人驾驶领域更好实现落地。

正是在这样的优势基础下,环卫无人驾驶的商业化正处于充满希望的黎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