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系统要真正走出实验室,驶入千家万户的道路,一定需经过一系列严密、系统的测试环节,以确保其在各种复杂交通环境中都能稳定、安全地运行。测试不只是对单个功能的验证,更是对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模块在动态交互下的全方位考察。
自动驾驶测试的必要性源于现实道路的复杂性和交通安全的严苛要求。与仿真环境相比,真实道路不仅有各类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混行的动态场景,还包含突发障碍物、极端天气、夜间光线等多重不确定因素。仿真测试固然能高效覆盖大量场景,但难以完全模拟传感器在雨、雾、积雪中退化的真实效应;封闭场地测试虽可重复构建固定场景,却无法涵盖道路网络、信号灯、收费站等多节点协同下的复杂交通流;只有在开放道路上进行风险可控的测试,才能验证系统在实际出行条件下的安全与可靠。因此,自动驾驶测试体系往往包括仿真测试、封闭场地测试与开放道路测试三个层级,层层递进,逐步放大测试场景的复杂度和速度上限,以发现潜在风险并不断优化算法与硬件。
在测试方法上,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冗余测试和边界条件测试等多种测试要求共同发力。功能测试聚焦系统对交通标志、车道线、信号灯和障碍物的识别与响应;性能测试评估定位精度、路径跟踪误差和响应时延;安全冗余测试检验传感器或算法失效时的系统降级与接管策略;边界条件测试则在极端天气、夜间或信号屏蔽区域考察系统的鲁棒性。封闭场地往往以可控可重复的场景为主,配备标准化的交通标志、信号灯和障碍物模型;而开放道路测试需在取得监管部门许可的范围内,实施试点运营,并配备安全员与应急接管装置,以确保测试过程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
为了将上述测试体系落到实处,重庆地方标准《DB50/T 1571—2024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范》为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M、N、O类车辆提供了详尽的测试指南,覆盖了通用要求、测试项目与场景、测试方法及通过条件等内容。适用于城市、港口、园区、高速公路等多种典型应用场景,既可作为国内测试机构的操作手册,也可为行业内不同主体在功能验收与安全评估时提供参考。
在车辆通用要求方面,标准首先强调测试车辆必须具备人工模式与自动驾驶模式的无缝切换能力,并在任何超出设计运行范围或系统失效时,主动发出人工接管请求,提示驾驶员立即接管。切换方式要安全、快速且简单,避免因操作繁琐造成的延误;接管后系统不得继续尝试恢复自动驾驶,以杜绝“幽灵操控”带来的风险。此外,车辆应能正常使用灯光、雨刷等基础功能;在非避险工况下,系统不得违反交通规则或与道路设施发生碰撞;发生任何硬件或软件故障时,必须即时触发报警提醒驾驶员。
数据记录与存储也是通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车辆需具备完整的在线监控和历史记录能力,能够连贯保存至少90秒、保留期不少于一年的核心测试数据,数据要包括车辆标识、控制模式、位置、速度、加速度、行驶方向、环境感知与响应状态、灯光信号状态、车内外360°视频及人机交互视频语音记录等,以满足事后事故溯源、性能评估和算法迭代的需求。
标准部分内容
测试环境方面,标准对封闭场地的道路铺装和基础设施提出了严格要求。路面须为符合公路工程规范的混凝土或沥青铺装,摩擦系数、平整度须满足GB 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和GB 1488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等规范;场地内的车道宽度要与限速相匹配:限速≥60km/h时车道宽3.5m–3.75m,限速<60km/h时为3.0m–3.5m,以确保测试车辆在行驶时拥有足够的侧向冗余;信号灯、标志和标线布局需与公开道路保持一致,并定期校验其位置精度与点亮时效性,保证测试可比性。
标准部分内容
在测试流程与方法细节中,标准规定所有项目除特殊接管测试外,均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进行,并需完成三次重复测试以验证稳定性。测试前要对车辆进行符合性检查,拍摄VIN码、外观,并确认硬件与软件版本;测试中严禁更换设备或升级软件;数据采集需满足运动状态采样频率≥50Hz、视频分辨率≥1920×1080、速度精度≤0.1km/h、位置精度≤0.1m、加速度精度≤0.1m/s²等指标,确保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标准中还列出了超过50项测试项目,涵盖普通道路、山地道路、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四大类别。以“交通标志和标线识别与响应”为例,限速标志测试要求车辆在距离标志100m前达到1.2倍初始限速,并在越过标志前将速度降至不高于标志值,同时在限速区间维持不低于0.75倍限速;如遇解除限速标志,还需在200m后加速至不低于0.75倍新限速,以验证系统对动态速度约束的识别与控制能力。车道线识别测试则要求在至少5s的弯道行驶中,车辆始终保持在车道中心且轮胎不碰压边线,弯道内车速不得低于0.75倍限速值;交通信号灯测试包括绿灯通行和红灯禁行两种场景,要求系统能在不同相位信号下准确执行通过或停车策略。
“自动紧急避险”测试以预碰撞时间(Time To Collision,TTC)为核心指标,在普通道路和山地道路TTC为3s–4s、在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为4s–5s区间时触发报警,系统需在3s内通过紧急制动、换道或二者组合动作完成避险且不得碰撞,充分考验了系统的预警时效和避险决策效率。跟车行驶测试要求系统在城市拥堵和高速跟驰场景中对前车速度变化做出平顺响应,启动与停止响应时间不超过0.5s,以兼顾安全与乘员舒适;交叉口通行测试则涵盖无信号和信号控制两类路口,要求系统在让行、抢行或转弯过程中满足侧向安全距离与行驶时间的量化指标。
在夜间与特殊天气测试中,标准要求在与日间对应的必测场景下,系统必须正确使用灯光与雨刮,并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维持识别率与响应准确性;V2X通信与编队行驶测试则检验车车(V2V)与车路(V2I)信息包的收发成功率不低于90%,以及多车编队加速、减速、并线和自适应跟驰等协同行为的稳定性。
之所以设定如此细致而严格的测试指标,背后既有交通安全学与控制理论的研究结论,也结合了国内道路环境特征与国际自动驾驶分级规范(GB/T40429、GB/T41798)的对标分析。限速识别前的1.2倍驶入与0.75倍维持速度区间,既模拟了常见的超速减速场景,也为系统保守与效率之间提供了平衡空间;预碰撞时间区间与3s避险时长,则是在考虑人车反应延迟与制动距离后制定的最优折衷。车道偏离不超0.1m的要求,则源于当前高精地图与定位技术的精度水平,并结合车辆动力学抖动范围设定了合理容限。
展望未来,随着AI评估手段的普及、大规模道路数据的积累与V2X基础设施的完善,测试规范也将不断升级。更多动态交互式信号、连网安全与OTA升级的专项测试、伦理决策边界的验证等新兴项目,将纳入后续版本的标准体系。可以预见,在《DB50/T1571—2024》的坚实框架下,我国自动驾驶测试必将持续拓展深度与广度,为技术成熟与商业落地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也为每一位出行者的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