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中国3600个区县中超过1900个已支持无人车上路,占比过半。相比Robotaxi的缓慢扩张,无人配送正加速普及,2025年被视为其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吸引L2+解决方案商、运营平台及整车企业纷纷入局。
9月15日,智驾供应商佑驾创新(MINIEYE)发布小竹无人车产品线T5和T8。T5货箱容积5.5立方米,最大载重1000kg,续航180km(可扩展至240km),适用于快递城配、商超零售等场景;T8容积8.5立方米,载重1700kg,续航240km,覆盖城配、工业物流及矿区、港口等专业场景。小竹无人车定位于高运力城配与工业物流,需满足更高路权与安全要求。
此前十日,德赛西威旗下品牌「川行致远」发布S6飞翼款与侧拉门款低速无人车,采用车规级全线控底盘与模块化上装,适配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贸、快递、商超、门店补货、生鲜及医药配送等多场景。这是9月第二家宣布进入无人车领域的L2+上市公司。
财报显示,佑驾创新累计服务超42家主机厂和tier 1,2025年上半年营收3.46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iRobo业务营收破千万元。其L4级无人小巴已于2025年2月在苏州实现商业化落地,交付至黑龙江、上海、杭州等地,累计拿下10余个项目,并中标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无人驾驶摆渡车项目。德赛西威营收已达百亿级别。
德赛西威董事长高大鹏认为,未来十年智慧出行爆发点将集中于城市“毛细血管”——最后几公里的物流、环卫与配送服务,公司计划以低速无人车开辟第二战场,获取数据反哺算法,构建移动服务生态。佑驾创新董事长刘国清指出,当前无人配送尚未真正进入竞争阶段,市场仍处起步期。
技术层面,佑驾创新将前装辅助驾驶中积累的城区固定路线场景数据用于无人物流算法优化,提升车辆应对复杂路况、室内外巡航、自动泊车与主动安全能力,并实现数据双向反哺。小竹无人车采用3颗激光雷达与11颗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下一代产品将集成地平线双征程6M芯片、速腾聚创EMX激光雷达及四维图新P-Box定位系统,关键零部件复用前装量产选型,共享供应链以降低BOM成本。
T5与T8车身、底盘等核心部件均达车规级,降低维修频率与用车成本。刘国清透露,小竹无人车单车价格与行业均价持平,参考九识智能1.98万元裸车价与菜鸟GTLite 1.68万元售价,佑驾不参与价格战,强调产品寿命与运营效率,认为生命周期不足三年的企业难以持续。
为降低运营成本,佑驾推行“根据地打法”,即在少数高需求密度城市集中部署300-500辆,跑通政策、运营与财务模型后复制。深圳、成都、西安、江阴为首批重点城市。佑驾已在深圳获数十张牌照,与深圳邮政、东部公交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复用公交场地、人员与设施。预计2025年底交付400至500台,2026年保有量冲击1万辆,实现4-5亿元营收,毛利率约30%。
传统无人配送企业亦加速布局:9月23日,新石器下线第1万台无人物流车,月销量超2000台,预计2026年国内市场需求达4-5万台;9月29日,九识智能发布L4.5级自动驾驶技术,覆盖绝大多数公开道路环境;8月,白犀牛完成B+轮融资,B轮累计近5亿元。
新石器CEO余恩源将行业爆发归因于技术达标、市场刚需与政策铺路三重共振。L4技术在低速、限定ODD场景趋于成熟,单票配送成本降至0.04元以内。2023年《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通知》推动路权开放,2025年商务部等八部门印发《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2027年前实现无人配送车规模化部署。
刘国清将其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配送商用车超3000万辆,为主要替代市场。2024年无人配送出货量约6600台,2025年上半年突破1.2万台,达去年全年两倍。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销量将超3万台,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未现巨头的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