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无人车网讯 35059公里运营里程横跨中国近7次、6311千克碳排放削减相当于350棵成年树木、8888趟配送穿越47座城市—— 白犀牛无人车在双节期间交出的这份成绩单,绝非冰冷数字的堆砌,而是智慧物流从技术试验走向民生刚需的扎实印证。
1号无人车网讯 35059公里运营里程横跨中国近7次、6311千克碳排放削减相当于350棵成年树木、8888趟配送穿越47座城市—— 白犀牛无人车在双节期间交出的这份成绩单,绝非冰冷数字的堆砌,而是智慧物流从技术试验走向民生刚需的扎实印证。
众所周知,无人配送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物流的双重壁垒。地域上,其运营版图既覆盖东部电商活跃城市,又深入中西部物流枢纽与偏远地区,让 “东部拥堵、中西部运力不足” 的假期物流困境成为历史。时间上,24小时不间断运营模式精准匹配需求高峰,夜间近千趟发车更填补了人力配送的 “时间盲区”,使应急物资与深夜订单得以准时送达。
数据背后更藏着物流行业的效率革命与价值重构。据官方资料显示,白犀牛单车最高99次发车效率,北京顺丰中转场795趟配送高频运转,无人配送使单票成本下降50%。
值得关注的是,这份答卷始终写着 “以人为本” 的底色。从海南陵水到山东济南,无人车将节日包裹送进千家万户;从生鲜商超到应急药品,其配送场景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当技术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当效率提升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无人配送便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支撑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