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派、运营派、城市派?自动驾驶巴士的“打法分野”|ROBOBUS进行时NO.7
来源:AI出行研究院
|
作者:AI出行研究院
|
发布时间: 1天前
|
17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讨论自动驾驶时,我们习惯聚焦Waymo、Cruise、Apollo这类“技术明星”,它们用炫目的传感器堆叠、端到端模型与复杂交通场景博弈,定义了“Robotaxi”的科技门槛。
在讨论自动驾驶时,我们习惯聚焦Waymo、Cruise、Apollo这类“技术明星”,它们用炫目的传感器堆叠、端到端模型与复杂交通场景博弈,定义了“Robotaxi”的科技门槛。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私家车替代”转向“公共出行革命”——自动驾驶巴士的格局则完全不同。 它不只是一辆车跑起来的问题,而是一个完整系统能否稳定服务上万人、适配城市运行逻辑、和财政政策并轨的问题。它要求的不只是算法精度,而是“系统工程”的全面落地能力。 而当我们梳理全球正在推进自动驾驶巴士商业化的公司时,会发现——它们已经形成了明确的五大“门派”:技术派、场景派、平台派、制造派、城市派。 这篇文章,尝试给出一个全球自动驾驶巴士的“打法分野”,为产业提供一个更务实的参照体系。 代表公司:Waymo、Motional、Pony.ai、WeRide 这些公司起步于Robotaxi,是最早跑进自动驾驶领域的“算法派”,他们擅长构建感知、定位、预测、控制等闭环系统,拥有强大的技术模型演进能力。在测试中运行的巴士或通勤车项目,更多是其Robotaxi系统的延展——挑战性高、落地速度慢,但具备行业范式意义。 代表公司:蘑菇车联、BeeTech、EasyMile、京东物流(轻舟智航) 这类公司以最后一公里、“园区循环”“校区接驳”等轻型巴士或中速封闭线路为突破点,强调的是“先跑起来、再升级”,真实场景驱动,商业化速度快。 3️⃣ 平台派:构建“车-路-云-图”融合的系统平台 代表公司:蘑菇车联、百度Apollo、宇通智能、文远 以蘑菇车联为例,其提出“城市AI交通智能体”概念,强调自动驾驶不仅是车辆问题,更是交通系统重构工程。它既提供具身智能车辆,也输出大模型调度系统,并能对接交管、公交系统、基础设施等。 Navya、EasyMile等欧洲企业也强调标准化平台能力,服务于多城市部署。 4️⃣ 制造派:硬件整合力最强,具备大规模交付潜力 这类公司背靠传统客车制造能力,拥有稳定产线、成熟供应链和合规资质,是自动驾驶巴士产业真正“能交车”的一派。 宇通自动驾驶巴士已批量投放至郑州、武汉等地;金龙与中科慧拓合作在矿区、景区多地运营;韩国Shuttle已向政府提供多轮试验车。 自动驾驶巴士的竞争,本质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谁能活下去”。在2025~2027这个窗口期,真正能跑通商业闭环的公司,必然具备三重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最有希望形成稳定运营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技术公司,而可能是最“务实”的系统整合者。 自动驾驶巴士的商业化,一定不是某家公司一场秀,而是“产业级合力”的成果。它涉及政策窗口、技术拐点与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