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动力已在全国部署超400台自动驾驶卡车,跑出3000万公里,年营收超5亿,率先实现单位经济模型转正。
在2025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上,卡尔动力的“KargoBot Space”未来运输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它没有驾驶室,整个车身被360°的传感器包裹,货厢还能根据任务随时替换,冷链运输、散装物料、集装箱全都能搞定。
“它绝不是把驾驶室拆掉那么简单。”卡尔动力CEO韦峻青在现场介绍,“而是融合了运输机器人通用平台和大模型能力的自主移动单元。”
展台内是未来感十足的原型产品,展台外则是它正在实际运营的版本。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矿区里,卡尔动力的 L4 无人卡车正顶着风沙拉煤:一辆 L2 级有人领航车在前,后面最多5辆无人车自动跟随。
截至目前,卡尔动力已经在全国部署超 400台自动驾驶卡车,覆盖10个城市、20家客户,累计完成3000万公里运行里程、10亿吨公里货运量,年化营收突破5亿元,是行业内率先实现 UE(单位经济模型)转正的企业。

技术与商业的正向循环
卡尔动力从一开始,就把“跑通账本”作为无人货运的核心目标。
他们的核心方案是“混合智能编队”:一辆有人领航车在前,最多6辆L4无人车自动跟随。
每辆车都具备独立的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通过 V2V 网络协同作业,每秒进行超过50次状态同步,在极限跟车模式下,车与车之间的间距可压缩至10米,大幅提升通行效率并降低能耗。
在这套协同机制中,前车的路径与控制指令,可以实时共享给后车,后车则结合自身感知数据自主决策。遇到插队、变道等突发情况,后车还能反向传递风险信息,实现真正的“多车协同智能体”。
可以说,每多跑一公里,系统就获得一次实战训练的机会,这些实战数据最终将用于强化学习模型的持续进化。
卡尔动力采用“金字塔式训练范式”:底层靠开源数据打底,中层用实车运营数据强化,顶层通过引入世界模型做强化学习,推演复杂场景。
在硬件层面,卡尔动力自研的控制器,算力达1000TOPS,支持端到端控制与世界模型推理,适配地平线征程6P与Orin芯片,训练效率提升3倍,算力消耗减半。
靠“1带多”的协同模式,卡尔动力最多可节省83%人力、每车每年减少20万元运营成本,能耗还进一步下降10%。
这套系统,已在实际车队中实现盈利闭环,走出了技术与商业双向驱动的无人货运路径。
从无人卡车到运输机器人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KargoBot还只是“一辆跑起来的无人驾驶卡车”,那么KargoBot Space的出现,它正在从“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运输机器人”。
KargoBot Space彻底取消了驾驶舱,把原本为人预留的空间交还给货物,让整车结构更简洁、场景适配性更强。
这也带来直接的效率提升,货舱空间提升25%,载重能力提升10%,在高频线路上,单车年收益最高可提升40万元。
平台采用模块化架构,挂箱与底盘可灵活组合,适配煤炭、冷链、液罐等十余类任务。
通过标准化接口、快拆结构与电驱轴距调节机制,KargoBot正在构建一个类似“安卓系统”的通用型机器人底盘。
智能水平也同步跃升。
新一代KargoBot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引入以货运场景打造的VLM模型,具备语义理解与自主判断能力。
它能识别风电叶片超宽占道、牛羊横穿、漂浮物干扰等,货运常见但复杂的障碍物,并自动判断“这是什么”“会不会动”“要不要让”。
与此同时,KargoBot Space 也在逐渐成为行业“通用底座”。
它是首个商用车平台搭载禾赛AT1440激光雷达的项目,也率先接入地平线征程6P计算平台与宁德时代骐骥换电网络,实现了感知、算力与能源体系的高度集成。
最终,卡尔动力的目标不是取代某一个司机,而是让整个货运网络高效运行,以机器人为节点、按需调度、自主运行。
干线货运,成自动驾驶新共识
中国干线货运市场超过6万亿元,是交通行业中体量最大、结构最清晰,却又最不数字化的一块,如今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司机平均年龄49岁,年轻人不愿干,运价上升、服务不稳,“空驶”和中间环节带来的浪费也压得企业喘不过气。
这就是为什么,干线货运场景对L4 自动驾驶有更迫切的需求。而如今,随着卡尔动力实现UE转正,这条路已经不是纸上谈兵,是真正开始跑起来了。
在国内,斯年智驾已在新疆、内蒙古等能源干线部署L4编队运营,强调“车队智能体+平台闭环”的大规模调度能力;
乘用车辅助驾驶头部玩家Momenta,也正把城市场景中积累的数据和算法能力应用于干线与园区场景,探索更快落地、更快盈利的可能。
小马智行也在持续推进干线货运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目前车队规模已突破170辆,并计划全面升级为“跟车全无人”。

国外也有多个重量级玩家正推动干线自动驾驶进入实战阶段:
Aurora在2025年5月正式开启德州达拉斯—休斯敦等线路的“无安全员”跨城运营,计划持续扩展更多长线;
Kodiak AI通过SPAC上市,加快在德州等工业物流枢纽的无人运力部署;
Einride则以无人电动卡车为核心,结合5G和编队技术,在欧洲探索零排放干线与跨境运输协同。
等到技术逐渐成熟、成本继续下探、运营逐渐走通,干线自动驾驶将不再只是未来的想象。